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地方立法权。全市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人口137.16万人。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使全市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厦门已成为各项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内外经济交流活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稳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现代化港口风景城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厦门市的科技事业也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显突出。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世纪,厦门市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把发展科技、提升科技竞争力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全市人民正朝着建设海湾型城市,创建“科技之城”、“教育之城”、“艺术之城”的目标前进。
一、基本概况
1、科技力量和科技布局
厦门具有较雄厚的科教基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全市城市人口的11%。2002年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为671.04。。全市现有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其中厦门大学是全国综合类重点大学,在化学、海洋学等学科上具有全国领先科研水平。全市拥有科研机构12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全省2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5个。这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我市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此外,市政府还聘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作为市科技顾问,目前已有科技顾问29名。
2001年全市有六个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思明区、开元区、集美区、同安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2002年,厦门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杏林区被评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密集区”;我市地震工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优秀奖及地震灾害防御单项奖。
2、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几年来,厦门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目前已有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2家)、7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0家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9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创新机构绝大多数是企业设立的。此外,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分别升格为国家级的中心和园区(2001年),成为科技部重点支持的16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厦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授予“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001年)。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建立起全国第一个专门培育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孵化园--厦门科技中介孵化园,现有10多家中介机构和科技行业协会入驻,构筑起一个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中介平台。
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6家,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100家,技术贸易机构220家,重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37家。
2002年底我市已建立科普教育基地2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4个。
3、科技发展数据: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48.33亿元(比增10.5%),人均GDP46589元(比增12.7%),工业总产值1111.5亿元(比增24.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25.5亿元,增长26.4%。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力量,全年三大支柱行业完成产值779.42亿元,比增38.2%。全市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867.03亿元,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4.5%。
全市技术进步步代明显加快,多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和国际领先水平,包括感光材料技术、计算机制造技术、化学纤维制造技术、电气控制技术、飞机维修技术、静压传动叉车技术、摩托车生产技术、数码视听电子产品技术、汽车制造技术、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
至2002年底,全市已取得科技成果一千多项,其中,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百四十多项。全市专利代理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1196件和9083件。
4、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厦门市高度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和不断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鼓励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全市科技投入逐年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3342万元,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9267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9837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10706万元。全年安排重点科技计划、科技创新资金计划、农业创新资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计划、社会发展及软科学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的经费共7786.8万元,引导社会科技投入13.2亿元。此外,我市还争取到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各类科技扶持资金810万元。(二)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市政府颁发了《厦门市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若干试行规定》,并投资3000万元成立厦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三)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厦门市最具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信息技术、生物及制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机械、精细化工等重点发展领域,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规定和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长,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6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3%。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产值上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办于1990年,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0年被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998年,厦门市政府决定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一区多园"核心区包括火炬高科技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路桥高科技园、北大生物园和同集高技术产业园区。现在"一区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两个综合园区(火炬高科技园、同集高技术产业园区)和三个专业园区(软件园、路桥高科技园、北大生物园)的格局。厦门火炬高新区正逐渐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生产研发中心和科技产业的辐射源。
2002年高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1亿元、出口创汇10.3亿美元分别比增53%、52%和112%。入区企业总数312家,完成合同外资1.54亿美元,实际到资额8506.5万美元。
一区多园格局:
火炬高科技园:
火炬高科技园聚集着火炬高新区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4家,ABB、FDK、松下音响、厦芝、麦克奥迪、华联电子、大洋通讯、中桥、联想移动等中外著名企业在此高速成长,创造着数以亿计的财富。
留学人员创业园:
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主要面向留学人员创业的孵化园区,于2000年初开始建设,2001年被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及国家外专局联合确定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全国经济特区第一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并获得皇冠合格证书(UKAS)和URS认证证书。截止2002年底创业园入园企业108家。
厦门软件园:
2000年,厦门软件园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规模6.2万平方米,在建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截止2002年底已入园企业86家,同时正在启动软件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主要容纳大中型软件企业。
北大生物园:
北大生物园是由北大未名集团与厦门市政府共建的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投资为一体的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园林式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发展方向是生物工程制药、生物工程农业以及第三态保健食品。已成功研发全省第一个国家一类新药。
同集高科技园区:
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起步区1.8平方公里。产业规划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路桥高科技园:
目前包括DELL和灿坤两家企业,拟发展高效IT产业,形成专业化园区。
6、国际国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与名牌产品
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骨干工业企业129家,其中,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有戴尔电脑,厦华电子、柯达公司、翔鹭纺纤、灿坤实业等15家大型企业。全球500强企业已有31家在厦落户。全市工业已有计算机、视听类电子产品和感光材料等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支柱企业群。
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拥有“XOCECO”、“Amoisonic”、“DELL”、“Panasonic”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并有了戴尔、厦华、厦新、松下、建松、TDK、FDK、法拉、华联、宏发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在机械领域,拥有ABB中压、低压和高压电器开关及开关柜、Linde静压传动叉车等享誉世界的产品。厦门太古飞机维修中心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商用飞机维修基地。
在化工领域,已建成一系列高新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如正新橡胶、柯达感光、金达威维生素等。
7、科技政策与法规
厦门市充分利用拥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法规和政策的制定。1990年至2002年底,厦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台了79件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主要科技政策法规包括:
Ø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若干意见》(1996);
Ø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999);
Ø 《厦门市专利保护规定》(1999市人大通过);
Ø 《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2002市人大通过);
Ø 《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2002市人大通过);
Ø 《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
Ø 《厦门市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若干试行规定》(2001);
Ø 《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01);
Ø 《厦门市财政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1);
Ø 《厦门市科技中介机构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认定办法》;
Ø ·····
二、发展目标
根据厦门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专项计划,厦门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飞机维修等。
1、电子信息产业
⑴ 信息港建设: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和高速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特区各行各业,使我市成为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信息中心。
⑵ 软件业:重点发展系统软件、电脑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应用软件(多媒体数据库),建筑CAD软件;发展“金”字系列工程,集成所需大量的专用软件、系统软件,以及管理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
⑶ 电子制造业:以发展投资类产品为主,重点是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和为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配套的通信产品、电子产品。在微电子产业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展IC产业、开发生产无线通信产品以及新一代通信终端和网络产品。有选择地发展新一代数字化、高清晰度、智能化的消费电子产品,形成厦门特色的光盘等制造基地。
2、生物技术产业
研究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围绕我市农业、海洋、医药、食品等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开发海洋生物、海洋药物制品和保健食品。
3、新材料和新能源
发展高性能电池,推广应用特种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膜技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以及节能新产品。
开发应用钨系列制品、高效节能特种晶体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IC后封装材料、记忆合金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橡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永磁材料、特种有色金属材料、特种焊管及特种高分子材料、彩色感光材料和膜的新型材料等。
4、飞机维修产业
进一步完善配套厦门国际航空城,增加各种飞机部件、机载设备的维修功能,争取在10-10年内完成航空维修的产业化进程。
5、精细化工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农药、替代进口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胶粘剂、电子级高纯环氧树脂等精细化工产品。使厦门的化学纤维制造始终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使中成药生产制造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6、技术创新公共平台
1) 应用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2) 软件测试中心;
3) 通信技术研发中心;
4) 微电子研发中心;
5) 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6) 化学生物工程中心;
7) 海洋工程研发中心;
8) 转基因作物研发中心;
9) 景观设计与观赏植物研发中心。
三、海湾型城市规划与布局
1)产业区:
产业园 |
范围 |
重点领域 |
岛内高层次产业区 |
,“一区多园” |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为主的高科技研发、孵化基地 |
海沧产业区 |
南部工业区 |
大型石化工业和出口加工型工业,现代港口物流业 |
新阳工业区 |
精细化工、轮胎橡胶、汽车、电子、生物等行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
西部产业区 |
整合灌南、东孚、中亚城等工业区 |
综合性产业区 |
同集经济带 |
集美北部工业区、同集高新技术园区、食品轻工工业园、同安城南、城北工业区、洪塘石材工业区等 |
电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聚集区。 |
东部产业区 |
依托巷南工业区,整合巷北、刘五店等区域 |
港口物流、轻型加工工业 |
|
|
|
2)、特色功能区:
l 鼓流屿艺术之岛;
l 厦门-曾厝垵文教区;
l 杏林湾文教区;
l 大嶝对台经贸旅游区。
3)、两个重要基地和四大中心:
l 区域性生产研发基地;
l 对台交流合作基地;
l 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l 金融商贸中心;
l 旅游会展中心;
l 文化教育中心
五、科技发展规划图示
1、高新技术产业带
2、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产研发基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