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经验全国推广
没有人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初的居住水平,一家六七口人共住50平方米房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建新房子,二房型、三房型住房都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市建设与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1年我市人均居住面积仅有4平方米,而现在却已提高至近19平方米。
快速的增长发生在近10年里。市建设与管理局局长黄诗福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1993年起市委、市政府就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启动解困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康乐新村、吕岭花园、前埔、金尚、金山等一个个大规模经济适用房住宅区相继建成,截至目前共建成
市政府每年都拿出资金,搞农村规划,原来的300多个村庄均做过规划,今年又投入近千万元实施新城区规划。
已经住上四层楼房的湖里后坑居民老张见证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变。他说,上世纪80年代时农民住房还以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和石板房为主。随着后来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纷纷盖起了居室电气化、厨房燃气化、别墅式的住宅。有资料显示,到2003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已达61.7平方米,82.1%的农民住房已是楼房。
莲坂、洪山柄、新潘宅等一块块难啃的骨头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相继软化,摇身变成现代商业区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