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采收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器,但用不同方式采得的咖啡质量却大相径庭。
捋采 用这种方法,所有的东西都不加区别地从枝上用手捋下来:花,叶子,熟的,熟过头的和没成熟的果实。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巴西和非洲,其生产量高但质量较差。没成熟的果实味道发苦,而成熟过头的则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中间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用一种工具梳耙树枝,它只把成熟的果实摘掉,而使其余的仍留在枝上。第三种方法是用一种振动器把成熟的果实摇下来,或用一种装有立式刷子的机械,但它也容易把叶子和花揪下来。
手摘 这种方法耗时又费力,随着更多的果实成熟,这种方法一年要被重复7次。用手摘可以保证只摘成熟的果实,这项传统技术应用于中美洲的阿拉比卡咖啡种植园,它的效果显然是最好的。
两种脱粒法
咖啡豆收获后可用两种方法脱粒。湿处理法,与手摘法一道,被哥伦比亚、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岛的人用来加工高质量的阿拉比卡咖啡,也被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人用来加工罗巴斯塔咖啡。它得用大量的水:每1磅生咖啡需用45.5升水,即100升水只够1公斤生咖啡用。干处理法是一种较古老而又花费又少的方法,它在巴西、非洲和东南亚被用来加工罗巴斯塔咖啡和质量较低的阿拉比卡咖啡。
湿处理法
1。咖啡果在收获后不到6小时就被用水浸泡起来。
2。在它们膨胀变软后,果肉被用一台带旋转的盘子的机器脱去。
3。在皮和大部分果肉被脱去后,咖啡豆被放进成桶的水中进行挑拣。
4。健壮的咖啡豆会沉入水桶底部,而那些被细菌感染或真菌侵染的侧 会漂到水面。
5。随后咖啡豆被转入发酵桶,在这量,其余的果肉经过12~48小时的搅动后会被去除。
6。咖啡豆随后要再次被清洗,直到水变清为止。
7。然后或者将它们放到机械干燥机处理2天,或者放到太阳下晒3个星期弄干。
8。反复清洗还可以除去像过分发苦这样的缺陷,而且还是水洗咖啡和淡味咖啡的优质质量的保证。
干处理法
1。咖啡果被摊开在太阳下晒干。
2。脱去水分后,果肉皱缩。
3。15天以后----在此之前它们要被反复翻转以防止霉菌生成----只剩下干物质(壳)。
4 。因为味道更烈,这种咖啡缺乏精纯感和香味。
咖啡的拣选
壳子一旦与咖啡豆分离开,就必须和所有足以破坏咖啡质量的东西被除掉。
1。用除尘机净化咖啡豆,把灰、土和小石子吸掉。
2。用磁化方法除去所有的铁屑类物质,如钉子和碎电线。
3。让咖啡豆通过一系列滤网,将其按大小分级,同一品种中最大的就是最上等。
4。通过鼓风机把不同密度的碎屑----如壳子的碎片和小屑,从咖啡豆中分离出来。
5。用一个色度计来监测未成熟或熟过头的咖啡豆。它测量咖啡豆的反光情况,所有颜色过浅或过深的咖啡豆都会被用压缩空气排出。
6。用紫外光拣选,这样可以除去朽烂的(通常是发臭的)咖啡豆,这种咖啡豆会污染整袋咖啡。
7。有时候最后还得用手工挑选一次。
咖啡豆的分等级
拣选完以后,要按所显示出的不规则数给咖啡豆分等级:从装有一批咖啡的几个袋子中取出300克,记下坏豆子的数量。每颗坏损、病残的豆子或石头记2分;5个破裂或研碎的豆子记1分。根据勒阿弗尔(Le havre)分等法,共可分6个等级,包括:超优(0-19分),优(20-73分),头等质量(74-110分)到分拣(超过480分)。
储存和运输
拣选和分等级以后,生咖啡豆要被装在能盛60公斤的麻袋中,或散装在巨大的容器中储存2个月到5年。
环境对咖啡豆的影响
储存在容器中要更经济一些,它不需要太多的搬动和空间,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如果咖啡豆被装进容器后存放的条件不理想(比如太热)或存放的时间过长,咖啡豆一旦变质发酵,所要污染的就不止一袋(60公斤)咖啡而是整个容器中的数吨的咖啡。在太阳下经过长时间晒干的生咖啡,对强烈的气味和潮湿极其敏感,因为它们能破坏咖啡豆的味道。只有声名远播而又价格不菲的蓝山咖啡,被特地存放在橡木桶中,才不会面临这些危险。
受过季风洗礼的咖啡 在印度种植的某些咖啡豆要在季风季节中被故意暴露于空气中,吸满了潮气以后,这种受过季风洗礼的咖啡豆,其制成的咖啡会变得醇和而又十分香甜。
酒精味 马提尼克产的咖啡,经常被存放在木制的朗姆酒桶内,所以就带上了一股明显的酒精味。
里约热内卢化的咖啡 当巴西咖啡在里约热内卢港口的码头被存放太久时,就会有一股咸味,它被描述成“里约热内卢化了”。
香蕉气味 在香蕉船的底舱中装运的咖啡豆会被染上香蕉的气味。